二外新闻
科教动态
百年新诗现代建构 心学情学意义恒留——《诗刊》副主编谈“百年新诗现代建构”
来源: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日期:2018-03-14 浏览次数: 字号:[ ]

初春三月,由《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老师主讲、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郭玲副教授主持、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师生共同参与的“百年新诗现代建构”主题讲座于3月9号下午在求是楼成功举行。这是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大写作”课堂作家讲座的第九讲。

李少君老师首先介绍了新诗发展的背景,他援引孔子诗论的“兴观群怨”说,阐述了诗歌中承载的国人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改革从诗歌开始,以改革旧体诗创建新诗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遂揭开了新诗的序幕。

少君提出新诗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向外学习(朦胧诗阶段)、对内寻找传统和向下挖掘。朦胧诗若远若近,有道不尽的含蓄之美。因初期受翻译诗影响,北岛、多多、舒婷等人模仿翻译诗写出的朦胧诗好评如潮。后期又对北岛诗歌非中国性的批判,中国文人渐渐将殷切的目光投向传统,中国在文化自信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从韩少功、莫言的文化寻根到九十年代的国学热,从张枣《镜中》“望着窗外,只要想起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到余光中《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象形文字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诗歌从来都不是贵族的专利,随着教育的普及,诗歌渐渐走向大众,女性诗歌也慢慢崛起,草根女诗人余秀华更是以其独特的身姿将诗歌之美传扬开来。

李少君的诗歌追求“心、情、意”,诗歌是心学、情学,感于心动于情,用心写作,其过程是修心,最终得以悟其要义,以心为起点,重新认识世界,构建新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他以自己的《抒怀》为例,一句“诗能给你带来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扣动心神。

学子们受益匪浅,积极提问求道,李少君词丰思阔、传道授业。本次讲座圆满地落下帷幕。

二外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大写作”课堂,通过两界共生(业界与学界联合,聘请著名作家走入写作课堂,进行专题讲座)模式,以中英双语,兼修当代文章与旧体诗赋写作,力求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开拓学生写作新天地。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