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学科研
欧洲学院多语种教师参加外文局非通用语种语言和翻译人才培养规划与协作研讨会
来源:欧洲学院 文字:蒋璐 日期:2020-12-19 浏览次数: 摄影:蒋璐 字号:[ ]

2020年12月15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增强中国软实力和增进不同文明对话的精神,发挥非通用语种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非通用语种语言和翻译人才培养规划与协作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设有亚洲、西欧、中东欧三个专场同时进行,我校欧洲学院多名教师受邀以专家身份参会、发言。欧洲学院院长蒋璐教授受邀主持西欧专场,塞尔维亚语教研室主任曲慧斌副教授主持中东欧专场研讨交流。

西欧专场有英语、法语两个通用语种及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挪威语、芬兰语、瑞典语、丹麦语等10个欧洲区内语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洛阳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等全国不同高校及中国社科院、外文局、外交部等15位学者发言;中东欧专场有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等语种教师代表参会,共同讨论相关语种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

西欧专场研讨会

中东欧专场研讨会

学者们共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需要大量非通用语种人才。我国目前高校非通用语种人才短缺,需要认真全面了解全国非通用语研究现状,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研讨,从而推动非通用语种语言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设工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党和国家新时代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同时,当下的非通用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普遍现象,如:师资匮乏,教学、实践训练课时少,翻译技术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用于翻译教学与训练的素材库、记忆库建设不够,翻译能力考核与评估方式有待探索,校际间、学校与用人单位间交流不足、信息不对称,非通用语种文学类翻译激励机制不足等。学者们还就如何处理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与非通用语种课程之间的关系、非通用语种教学与英语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知识领域的跨学科性、强化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进行探讨,提出卓有见识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如请中国外文局牵头组织全国性非通用语种口、笔翻译竞赛,设立非通用语奖译金,拓宽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技术培训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蒋璐(英语)、曲慧斌(塞尔维亚语)、刘建荣(罗马尼亚语)、王颖(意大利语)、赵京剑(葡萄牙语)、陈欢欢(捷克语)、段双喜(匈牙利语)、张岚(斯洛伐克语)、田浩琛(捷克语)、邱贤玲(波兰语)、李青怡(波兰语)参加了研讨交流。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