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二外要闻
【培根铸魂】《北京教育》专栏集中刊发我校“立德树人育英才”系列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字:李智慧 日期:2020-09-27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近日,《北京教育》第9期专栏刊发我校5篇文章,阐述我校“立德树人育英才系列做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统领、两特色、十育人”的教育体系,全员践行思政、全程以生为本、全面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网现将《北京教育》专栏刊发的系列文章分篇转载,以飨读者。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摘 要: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办学治校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构建“一统领、两特色、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打造红色讲堂、开展红色实践、探索红色课程、建立红色联盟,让红色基因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红色基因  三全育人  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保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驻魂育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红色基因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因共和国外交事业需要而建,依国家外事外交和旅游事业发展而兴,始终紧紧围绕国家、首都发展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一)为培养外交外事人才而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创立于新中国外交开局的特殊历史时期。1964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49个,再加上亚非欧十四国之行,周恩来总理预感,中国的对外关系还会有较大的发展,建议中央采取紧急措施,抓紧外语干部的培养工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实现了“一气呵成 当年招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外语、外事干部。

(二)与新时代国家战略共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与新时代国家战略同向同行,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1981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外语院校中第一个成立非外语专业。与国家旅游局合作设立旅游系,与对外经济贸易部合作设置外经系,成果全国最早开办对外经济合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外语强、专业精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二外坚持用新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契合国家战略和首都功能定位的国际交往人才为目标,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改革,深度聚焦首都发展重构智库矩阵,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制度宏伟蓝图贡献二外力量。学校积极承担北京市“外培计划”、法国夏斗湖海外办学等多个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形成了覆盖中东欧16国的“贯培+本科”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特色。开展“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行动计划”,组建18个特色智库,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问题,取得一批开创性成果。

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构建“一统领、两特色、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校以“红培工程”为抓手,致力于培养既适应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求,又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积极创新育人机制和载体手段,不断整合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打造红色讲堂、开展红色实践、探索红色课程、建立红色联盟,让红色基因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一统领、两特色、十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育人作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员践行思政 人人都是育人主体

学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内部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等针对育人主题协同发力,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中体现“以育人为本”。通过岗位聘任,强化育人职责。对于岗位中的育人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形成校内各育人主体聚焦“立德树人”多维发力的立体空间。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育人成果导向,教师职称职级晋升中设置参与育人的指标权重,将师德水平和“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将育人成果纳入管理服务人员年度考核、职级晋升的考察评价体系。

学校创立“午间食刻交流”“梧桐奖章”“我与校领导有个约定”“同读一本书•读书面对面”“青年成长导师”等多种交流渠道。每位校领导对接基层党支部、班级或学生社团,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1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每周至少“面对面”接触学生1次。中层干部定期参加学生主题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或文体竞赛,一对一联系一名帮扶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携手并肩,共同研讨课程思路;学生培养中,专业课教师作为班主任与辅导员合力强化思想引领,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深度辅导和学业发展辅导;后勤、安稳工作人员以精细化保障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二)全程以生为本 时时都是育人契机

学校注重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中实现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时段覆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创新。打造思政“金师”队伍,深化思政“金课”改革。实施思政课“课堂-网络-实践”一体化改革,提升思政课质量。组织骨干教师全程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指导,提升铸魂育人本领。打造思政“金智”成果,提供思政“金基”保障。举办“新思想译者讲”讲坛,开设“新思想进口译课堂”课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章》《十九大报告》阿语外译专家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局面。落实学校《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培养工作。在两年时间内,培育50门具有引领作用的校级示范课程,17门具有二外元素的特色课程,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人、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设40个课程思政示范基地。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研究经费中,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鼓励教职工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研究,24个项目获得立项,形成研究成果已应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实施青年成长引领工程,结合国家战略、形势发展、时事热点等,开展主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和能力提升需求,针对于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发展规划的需求,在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注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实现在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强化使命担当。打造“翔宇精神”传承与校史文化主题教育、翔宇大讲堂、“青奕”启航、新生引航、“中国梦•青年说”、“中国梦•师生唱”等红色品牌活动,将思政工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全面培养能力 处处都是育人载体

学校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密切连接,实现全方位育人。将各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聚焦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育人要素互促融通。用首都文化滋养师生,以主题党团日活动的形式开展“红色京华行”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北京红色教育场馆,强化使命担当,增长本领才干。

线上与线下相统一,提供有针对性教育引导。学校自建包括《中国税法概论》、《中国旅游概论》、《莫言长篇小说研究》、《日本文学史》等在内的近百门在线课程,同时通过开设“云课堂”等多种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二外的教学名师,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关系教育等多维度进行学术观点分享。学校精心设计组织,将“线上毕业典礼”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契机,毕业生反响热烈积极,爱校荣校成果显著。社会媒体关注度高,北京电视台、新华社客户端、抖音等各类平台访问量总计近千万。

校内与校外相配合,助力学子成为时代新人。学校探索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设置“校园开放日”,辅导员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加翔宇教学奖等奖项评选,提供家校密切沟通平台,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二外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打造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平台。与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首旅集团、北京青年报社等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发挥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的重要作用,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多语种志愿服务助力国门疫情防控,在接到任务2小时内组建由3个语种、33名师生志愿者组成的防疫语言志愿服务专班,在新国展连续工作13天,累计服务2703小时,为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

三、坚持党委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协同育人,精准把握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载体的时代特征,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二外关爱打工子弟双语支教行动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高级翻译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相继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这些奖励只是二外“三全育人”体系的“冰山一角”。

(一)坚持党委领导,一以贯之坚持“书记在现场工作法”。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党建工作固化形成“三带”机制,基层党委、党支部和党员在“带动、带领、带头”上下功夫,形成示范和引领。党委通过抓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各级党组织书记以“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师生”为导向,做到大事要事难事面前,始终在一线指挥,形成“书记在现场”工作法,将党对育人工作的领导落细落实。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迈上新台阶,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

(二)强化顶层设计,让思政工作与教育事业相融合。学校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同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三)突出协同育人,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思想引领。学校建立“大思政”格局,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机关部处和院(系)形成合力,实现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强化问题导向,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多种方式精准了解师生思想动态。破解难点难题,精准运用网络媒介,提升育人效果,认识“00后”大学生的分层化和个性化存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确保工作成效,立足于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满足学生需求,回应学生需要,教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