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丹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丹麦教育比较研究会议
|
|||||||
|
|||||||
10月14日,“中国丹麦教育比较研究”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民盟中央代表、北二外校领导以及来自丹麦大使馆、中丹高校、出版社和新闻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与会,共同探讨中丹两国教育方针、方式及发展现状,剖析彼此可供借鉴的教育经验,以促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丹麦教育比较研究”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在民盟国情研究中心的特别支持下,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共同举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教授致开幕辞 会议开幕式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致欢迎辞,他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根本事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教育也日趋走向开放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国经验的启迪,都将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方向前进。本次会议中丹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对两国加深相互了解、实现教育国际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国际外交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国际智库人才。
前中国驻丹麦大使、中国国际友人协会秘书长甄建国(左上),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范芳部长(右上),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张磊主编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言(中) 前中国驻丹麦大使、中国国际友人协会秘书长甄建国发表讲话,介绍了多年来中丹教育合作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民盟国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范芳女士说本次会议对促进中丹两国文化教育交流互补互通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和研究基础,与丹麦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形成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国际化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民盟国情研究中心愿意与丹麦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民盟教育领域的智力优势和参政议政渠道优势,积极促进中丹教育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徐辉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主题发言交流时段,来自中丹两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探讨中丹两国教育发展及其启示。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徐辉教授从大视野的角度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予以了肯定和思考,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推进更加均衡、公平的教育发展格局,缩小教育差别,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和国家综合性教育治理能力。哥本哈根大学Ingolf Thuesen教授介绍了丹麦的终身学习体系,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作出了相关解释,分享了哥本哈根大学开放大学的培养模式与教育经验,他指出开放大学应该增加对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以及对零散教学时间的利用。刘宝存教授围绕一带一路的中丹教育合作展开发言,阐述了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领导下的教育使命与教育责任,表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扩大与加深文化交流合作。丹麦Marie Roesgaard教授围绕“全球公民教育”,批判了文化霸权,她强调全球公民意识不是美国意识,不是英语意识,而是文化公平意识,应该包含来自欧洲和东亚(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元素,改变英语主导的话语权现状。哥本哈根大学Sune Auken教授为大家细致介绍了格伦特维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以丹麦乡村高中为例,探讨了丹麦教育对我国的启迪,提出教育的中心目的是要对生活有所启发,学术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存、平等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章义和教授梳理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以及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强调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张喜华教授用跨文化视野,比较分析了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和丹麦著名教育学家格伦特维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以大众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和源头,以改革为措施,推进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民族地位的大众教育。
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专注于研究丹麦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旨在促进中丹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了解。成员主要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中心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丹国情、文化、教育、环保、廉政建设、福利政策及旅游合作等。丹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积极推动两国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民间交流。 |
|||||||
关闭|打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