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新闻
科教动态
​欧洲学院举办微风节系列活动 共话“一带一路”上的中阿友谊
来源:欧洲学院 日期:2019-04-09 浏览次数: 字号:[ ]

  4月8日,应欧洲学院邀请,前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塔希尔·埃莱兹(Tahir Elezi)先生与新华社驻地拉那高级编辑,记者王洪起先生,斯洛文尼亚文学史学家、卢布尔雅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伊戈尔·萨克斯达(Igor Saksida)先生莅临二外,与欧洲学院师生共同举办微风节系列活动。

欧洲学院党委韩月双书记为微风节活动致开幕词,并对塔希尔.埃莱兹(Tahir Elezi)大使一行来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她同时鼓励在场的师生珍惜与来宾交流的机会,努力学好对象国语言文化国情知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前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塔希尔·埃莱兹(Tahir Elezi)在讲座

 前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塔希尔·埃莱兹(Tahir Elezi)先生满怀深情地谈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他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所亲历的中国巨大变化。他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了沿线各国,加强了各国间的合作、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的民生,也促进了各国民间人文交流。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他才有幸在北京第二外国学院看到那么多青春洋溢的年轻学子,学习中东欧国家的十二种语言、文化,他相信选择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将大有作为。

  塔希尔·埃莱兹(Tahir Elezi)先生曾于1961年来到中国求学,参观过当时的南京长江大桥,最近他又有幸参观了珠港澳大桥,这两个大桥都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国逐渐强盛的最好例证。从1992年担任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开始,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为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他很感激自己求学时得到的中国人民的莫大帮助,更感激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不仅援助了大量的轻工业产品,还帮助阿尔巴尼亚开矿、建厂、造桥修路。他提到中阿两国领导人的多次互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 阿尔巴尼亚萨利贝里沙总统访华时特意为当年的援助向中方表示感谢,阿尔巴尼亚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友谊!

在提问环节,埃莱兹先生就阿尔巴尼亚的宗教、他本人如何从化学博士成为大使、如何学习语言、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文化差异等与在场同学亲切互动。他十分喜爱中国文化与特色美食,分享了许多在中国亲历的趣事,现场气氛十分融洽。

随后,新华社高级编辑王洪起先生同夫人与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王洪起先生作为国内第一批学习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选入新华社工作,曾五次被派往地拉那记者站工作,前后历时二十二年。他将自己在阿尔巴尼亚工作、生活经历著成《山鹰之国》,畅销海内外。

王洪起先生在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王洪起先生表示,来到二外,见到曾经一起共事的同事、朋友萧冬京老师(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参赞、现任二外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正在学习阿语的青年一代,感到十分亲切与骄傲。他分享了自己当年用俄语学习阿语的经历,和在阿尔巴尼亚当地生活工作的一系列见闻,表示中阿友谊深入人心,深厚情感历经动荡,也从未改变。

面对同学的提问,他指出,成为记者需要对新闻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平日里要对自我有严格要求,多思多写。在被问到“是什么使他能够坚持从事22年的工作”时,他坦言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能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工作,他感到心里很踏实,为祖国奉献,是一种幸福!

王洪起先生对阿语专业的同学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努力练习听说技巧,并以“阿语+大国语种+专业”的“1+1+1”模式为基石,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阿语专业师生们非常感谢前辈们的分享,将精心制作的贺卡赠送给了两位前辈。

阿尔巴尼亚语全体师生与来宾合影

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施科尔森·尤美莱伊(Shkelzen Ymeraj)、王洪起先生的夫人郑虹、欧洲学院蒋璐院长、贺爱江副院长、阿尔巴尼亚语教师萧冬京、爱德蒙·塞纳(Edmond Cane)、米默莎·埃莱兹(Mimoza Elezi)参加了上述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教务处大力支持。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