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学科研
“越名教而任自然——谈巴塔耶对作家和诗人的看法”云上学术讲座举办
来源:文化与传播学院 文字:撰稿:谭嘉怡 摄影:易思琳 张媛 日期:2020-06-15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11日15时,同济大学中文系及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张生教授受邀在腾讯会议平台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越名教而任自然——谈巴塔耶对作家和诗人的看法”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刘燕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一百多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张教授从乔治•巴塔耶其人切入,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乔治•巴塔耶是法国思想家,在文学、哲学、经济学等领域均作出了独特贡献。他思想的来源也非常驳杂,曾受到尼采、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他的思想也对福柯、德里达、阿甘本等人产生了影响。

其次,张教授对巴塔耶的朋友、敌人以及粉丝对“何为诗人?何为作家?”的看法进行了阐释。巴塔耶的朋友布勒东认为超现实主义提倡“自动写作”,描摹潜意识与梦幻,作家和诗人不过是媒介而已。巴塔耶的敌人萨特则提倡“介入”社会现实,作家应为“保卫自由”而写作。萨特认为“哲学是第二位的,文学则是第一位的”,他要通过文学实现不朽。再者,他认为“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巴塔耶的粉丝罗兰•巴特提倡“零度写作”,他认为作家应控制自己的情感与政治倾向性,以客观中性态度写作。故“作者死”,读者生。张教授指出以上三者的观点分别代表了强调作家、作品、读者三个不同的对于作家身份的认识和定位。

再次,张教授指出,巴塔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他对作家和诗人的看法。第一,作家在内在人格上具有孩童性。从对“动物世界”、“世俗世界”以及“圣性世界”的细致解释到从中看文学的功能,从而推测出作家本人应起的作用,继而结合卡夫卡和顾城事例,张教授对“孩子气”展开了清晰而深刻的讲解。第二,作家在生活方式上具有耗尽性。“耗尽”指将财产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消费。作家在世人之所闲之事中耗尽精力。第三,作家在精神追求方面具有至尊性。他们反对“奴役和屈从”,“超越有用性的消耗”,对于奇迹总是心存敬畏。他们是拥有至尊性的人,他们甚至就是至尊。

最后,张教授回归到越名教而任自然,总结提出作家或诗人就是希望把自己带到尽可能最远的地方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远方的经验”带回给大家,同大家分享他们的至尊体验。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希腊研究中心和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系海棠湾云上系列讲坛活动之一。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