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BISU人物 | 李谧:上好思政课,讲明白道理,做学生的引路人

文字:唐澈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22-11-23 字号:[ ]

【编者按】去年年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谧的课题《美好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获批一般项目立项。李谧回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谧看到“美好生活”这个词以后,心中豁然一亮,他此前写过一本书是关于“幸福论”的,“我一下子就想到,自己可以围绕‘美好生活’这个主题进行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美好生活进行理论阐释。于是拟题申报高级课题,因为美好生活具有世界意义,因此这个主题的研究又十分切合二外的“外”字特色。这也构也这个研究课题的其中一个创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谧

“做学术的最大收获是心情愉快”

“当我写一本书出版后,或写一篇文章发表后,心中是十分喜悦的,感到期刊和出版社对我的劳动的认可。当然也有一些不安,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文章和书并不满意,觉得下一次应该写得好一些才行,应该不断取得进步。”李谧说做学术的最大收获是心情愉快。

“当时‘美好生活’这个话题很新颖,而且属于时代潮头的选题了。但又想到申请这个主题的人一定很多,因此得选取一个有新意的视角进行申报。”李谧认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我觉得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美好生活进行理论阐释。”

“对青年而言,申报课题和做科研,包括教学,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路径便是不断积累。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会显现出来的。教学需要积累,科研同样需要积累。”对于申报课题,李谧慢慢摸索出一些经验。他认为申报课题除了方法外,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答问题。其次便是要有新意,没有新意的课题是无法打动评委的。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前期成果积累。

李谧最早在研究生院工作,工作内容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时间一长,我觉得知识不足了,需要学习,于是就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李谧博士期间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论文写的是马克思伦理学方面的内容,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和存在论哲学十分紧密。李谧常说博士课程学习奠定了自己学术道路的基础,此后的研究一直围绕着伦理学方向展开的,包括后来的民生研究、幸福论研究,以及最近申请的美好生活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范畴。

李谧认为青年教师有一个优势,就是在读博士期间本身就有一项积累,那就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沿着这个优势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在此基础上去构建大厦,定能让大厦高耸入云端。

李谧曾经于2013年和2017年在清华大学和赴美国做访问学者。这两次访学经历让他收获颇丰,他直言“学习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

在清华访学时,他和导师一起做科研,补充了做科研的一些重要方法,认识到了写文章前要做综述、论文写作的论证等重要性。此外,他特别珍惜这次访学机会,听了清华大学10门左右的课程,还有一些讲座。“听这些课时我从来不缺席,这些课都是清华的大师讲的,领略了国内最高学府最牛大师的讲课,这对于未来做研究和教学都起到重要影响。”

“思政课就是讲道理”

“思政教师应当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而在这个统一体中,根本在立德,也就是说,根本在于人师,只有人师做好了,经师才能做好。”李谧认为,通过掌握专业知识便可做经师,需要的时间不会太长,而做人师却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做好的,它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培养自己。“与其他学科的课相比较,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是做人师的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一定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谧主要承担着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研究生的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的专业课《伦理学专题研究》。李谧经常谦逊地说,“我也没有埋头做学术,每周课程也比较多,只是课余做点研究。”

“除了每周2至3天时间上课外,还要常备课,因为思政课是不断变化的,中央领导人有了重要讲话,我们通过学习后,就要想办法将其融入教学中,使之‘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因此课程是常新常备。做科研只能在备课和讲课之外了。”李谧说。

无论人文社科还是自然学科,教师都要有深刻的思想,要有全面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要有前沿和应用的眼光。教师要熟悉所授课程内容,要懂得比学生多,或者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如何能够做好“一桶水”?李谧觉得做科研与上课之间关系十分紧密,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的一面。冲突的一面主要因为上课需要备课花时间,相互补充的一面就是教学与科研的互补。“我的感受是要上好课,必须搞研究,如果不搞科研,上课的内容只会限于教材范围之内,自己的知识面很窄,讲课没有深度,也不生动,与照本宣科没有什么两样,学生听着乏味。教材学生是可以自己看的,有些知识是可以百度的,这给老师提出了挑战。”李谧坦言。

在课堂上,李谧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做科研时的真实感受,也会把科研中的一些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讲课内容延伸到教材之外,加深了讲课的深度。“我讲起来觉得有意思,学生听起来觉得有收获。同时,讲课也会促进科研,我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某一个问题时,萌生出一些课题话题,我觉得这个话题值得好好研究。这也是科研与教学的互补关系。”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李谧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成为亲密的朋友。与青年交朋友、向青年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李谧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和对事物的看法,将影响着时代的前进和国家的兴旺。“我喜欢和青年交朋友,不只是说自己可以像青年一样拥有一份青春般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想学习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来安排我的教学和科研,从问题意识出发进行教学。”

李谧认为,思政内容就是道理,老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讲清人生、社会、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道理。高校思政课要上得既有深度,也有温度。他深信,“思政课要有问题意识,要关注学生想什么,他们心中疑惑什么,把他们心中所疑惑的结给解开了,无论引经据典,还是摆事实,关键要把这个学生心中的问题给解答了,学生才会觉得有用、有收获,思政课才算讲好了。”

李谧最喜欢的格言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也与此美德紧密相关。”李谧说,“我十分推崇这一美德,也只是因为我不够勤奋,才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勤奋,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下一步我准备做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外话语’方面的研究,这既是学院新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学院未来学科建设的规划中所明确的方向,因此我要拼劲全力向这方面努力,为学校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谧说。

相关阅读>